红色经典的戏剧路径与艺术特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2-01-11   
  宋宝珍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涌现出许多反映革命斗争历程、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符合党和国家利益及其主流意识形态标准、具有持久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
  在全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传播的速率加大,语词内涵的厚重感和确定性正在弱化,如果说以前人们提到“经典”带有绝对性价值判定,那么今天人们所说的“经典”更具有隐喻性认同。“红色经典”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江姐》《党的女儿》《洪湖赤卫队》《红灯记》《霓虹灯下的哨兵》《茶馆》等,很多戏剧的艺术生命力一直在延续。
  赓续红色文艺的精神血脉
  进入新世纪以后,“红色经典”大有泛化趋势,从广义上讲,凡是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对于革命事业起到重要作用的文艺作品,皆可视为“红色经典”。在红色文艺浪潮中,戏剧舞台上的红色经典轮番上演,中国国家京剧院再现了现代京剧《红灯记》、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出了《声音的暖流——红色经典朗诵演唱会》、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湖北省歌舞剧院推出了歌剧《洪湖赤卫队》、河南豫剧团演出了以刘胡兰的事迹为素材的新编豫剧《铡刀下的红梅》,这些剧目都以极大的热情显现着红色戏剧的精神引领作用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这些剧目演出广受关注——满足了一些中老年人的怀旧意绪,也激发了年轻人对历史的回顾热情。
  艺术创作在艺术标准上应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目标导向;在创作立意上要坚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价值取向;在艺术追求中要坚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艺术理想,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红色经典的重要思想武库。
  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时代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动力和趋势的集中体现,是身处其中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情绪的总体表征,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集体意识。它往往体现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关乎社会的精神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发扬红色传统,缅怀革命先烈,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一大批以红色历史和革命先驱为表现对象的戏剧出现在舞台上,如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总政歌舞团演出的歌剧《党的女儿》、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万水千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三湾,那一夜》《谷文昌》、江西省话剧团演出的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原创歌剧《长征》、上海歌舞团演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盐城市淮剧团演出的淮剧《送你过江》,福建实验闽剧团演出的闽剧《生命》、浙江演艺集团的歌剧《红船》、西安话剧院演出的话剧《柳青》、广东省话剧院演出的《深海》、安徽省话剧院演出的话剧《今夜星辰》、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董必武》、内蒙古艺术学院演出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红色经典应当具有思想的深度、人性的温度、文化的厚度、精神的高度。在红色主题戏剧创作中,有些作品已经显现出经典品相,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些作品蕴含了经典潜质,假以时日,修改打磨提高,会具备较高的艺术品质。
  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艺术精品
  创造红色经典,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方面是因为经典艺术的出现,必须有与之匹配的艺术生态、文化资源、社会机制、人文环境等,也需要艺术家个人超常的艺术天分、勤奋的工作姿态、充沛的精神能量以及飞升的艺术想象等;另一方面,认知和诠释艺术杰作也需要空间、时间和审美心理的积淀。梵高的绘画作品是在他逝世之后才获得巨大的轰动效应的,而当时比契诃夫文名更盛的作家波塔边科,如今早已被世人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老舍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话剧《茶馆》,在老舍生前是寂寂无名的。对于发现艺术经典,文艺评论家责无旁贷,然而艺术评论本来就是评论家的灵魂在艺术杰作中的冒险,没有哪一个评论家拥有全能的上帝之眼,因此,在艺术精品面前指鹿为马、荒腔走板的事情并不罕见。这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保持艺术定力,做到有胆有识,以耐心和勇气,以理解和宽容,坦诚、辩证、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必须明确为什么人的问题,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只能来源于红色历史和时代生活,服务于人民大众。有价值的艺术需要深入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机械地被动地暂时地深入生活,只能是浮萍映水、走马观花。毛泽东说过,“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柳青在神禾原上当农民,一当就是14年,他是把农民生活外融于身、内化于心,才创作出了了不起的文学作品。换一个没有文学才能或者不肯用心用情用功的人,即使在神禾原盘桓多年,终会一事无成。
  以艺术的方式唱响时代主旋律
  关于红色题材,写什么与怎样写,始终是一个剧作家应当解决的立场方法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关键的问题是解决怎样才能讲“好”的问题,这需要红色主题戏剧创作中叙事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按照时间线索,讲一个有头有尾的红色历史故事,在网络时代已不足以调动人们的观赏兴趣,三一律、闭锁式戏剧结构也已不是当今主流创作模式,多线交织,时空交错,多景并置,散点透视,杂糅各种艺术样式,倒叙、插叙、多头叙事,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红色戏剧艺术探索的重要方式。
  红色经典需要思想的支撑,但是思想之于艺术,不是标签、不是符号、不是拼接,也不是粘贴,好的艺术的深刻性就在于思想潜在的丰富性,正所谓“水中盐味识诗禅”。恩格斯曾讲过作品的倾向性,必须通过人物的行动,通过他做什么和怎样做而表现出来,作者的观点越隐蔽,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好的戏剧对观众的心灵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红色经典需要和宏大的时代主潮相呼应,但这不是体量越大、规模越大越好,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人的画作尺幅都不大,艺术杰作《蒙娜丽莎》也是不到一平方米的小画,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它们的价值。司马迁的《史记》不过60万言,当今一般的学者都有数倍于《史记》的著作出版,可是谁又敢言自己的学术贡献超过了司马迁?乾隆皇帝位高权重,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篇,可是又有哪一首能成为经典?
  目前,红色主题戏剧创作总量在不断增加,叙事模式、结构方法、表演风格、舞台科技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量的叠加只是艺术金字塔的基座,质的飞跃才是形成金字塔尖——红色经典的关键,在如何提升艺术品质上,还需要艺术要素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艺术创作的能量。
  创造红色经典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愿景,也是我们应当为之奋斗的艺术使命。我们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准备,也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认真,更要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奋进姿态,努力创造出属于时代和人民、构筑民族魂魄和中国精神的红色经典。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线上买球app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